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大发一分快3必中方法表 > 新闻动态 >

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四川德阳实施创享美好“零距离”工程

发布日期:2024-12-20 04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基层治理,既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如何走实走好“最后一公里”?德阳的答案是:离群众更近一些。

具体有多近?——零距离。12月13日,德阳正式启动创享美好德阳“零距离”工程(以下简称“零距离”工程)。作为德阳聚焦基层治理的一项“暖心”工程,“零距离”工程将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?翻开《创享美好德阳“零距离”工程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一条清晰的路径呈现在眼前。

面对面,“沉”下去倾听民声

“千头万绪的事,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。”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?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?需要党员干部、社会工作者等“沉”下去,走到群众中间,俯身倾听群众需求。只有“身入”基层,才能“心到”基层。

那么,“沉”下去的抓手是什么?《方案》提出,要坚持关口前移,在村(社区)、两企三新、行业协会商会、志愿服务组织等设置100个左右的民情征集点。对重大民情及时向市委报告并提出建议,实时感知民情冷暖。

“12345”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信访是倾听民声、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。“零距离”工程将通过比对“12345”政务服务便民热线、信访等数据,综合确定100个重点村(社区),及时掌握群众急难愁盼的“需求清单”,转化形成集中办理的“责任清单”。

此外,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下沉。组织100家左右的社会组织(含行业协会商会等),采取“一对一”方式,与重点村(社区)开展联建,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支持。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,确保2025年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别拥有社区社会组织。

手拉手,凝聚各方力量为民解忧

“零距离”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,激发全社会活力。

《方案》提出,以村(社区)为单位,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通过“一村(社区)一实事”,提炼一批以微改造、微活动、微服务为载体的“民生微实事”项目清单。采取“财政补一点、群众筹一点、社会募一点”等方式,力争全市完成1000件“民生微实事”。

“微改造”聚焦群众关切的“灯不亮”“路不平”“卫生死角”“活动无场地”等突出问题,采取“身边事、大家议、共同办”的方式,集思广益、多方筹措进行改造,让群众感受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
“微活动”链接机关企事业单位、学校、医院、个体商家等资源,广泛发动群众参与。聚焦重点人群,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,开展“百场心理讲座进社区”活动;坚持以兴趣为纽带,开展“社区运动会”等活动;支持村(社区)开展幸福邻里系列活动。

“微服务”通过搭建100个左右的“暖心能量站”,组织社会组织和持证社工、网格员等,采取“敲门行动”“爱心送餐”等方式,对老年人、儿童、残疾人等进行日常照护、法律援助等。

心连心,激发为民服务活力

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。“零距离”工程作为一项基层党建民心工程,需要更加丰富、更加贴心的志愿服务。据了解,目前德阳已推动成立1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,他们长期活跃在基层,把志愿服务送进社区、送进网格、送到群众身边。

《方案》中提到,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,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,以志愿服务传递社会正能量,切实关爱身边的重点人群、困难家庭。

具体而言,就是通过“三个带动”开展“心连心”行动。

党员带动社会。组织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、行业党委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,通过“双报到”等形式,与社区、网格结对。鼓励和引导“两企三新”组织负责人以残疾人、留守儿童等为重点,开展结对服务。

组织带动个人。按照“管行业就要管志愿服务”要求,推动各级党组织依托行业协会商会,建立行业志愿服务队。引导文艺、科技、平安、应急、助残、卫健、法律、体育、环保等领域志愿者,发挥专长、贡献社会力量。

线上带动线下。以“川善治(好德行)”等数字平台为载体,创新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方式,线上抓好群众点单、中心派单、集中抢单和积分晒单的志愿服务“抢单模式”,带动线下抓好建队伍、聚资源、强宣传,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。



我的网站